提高土鸡苗成活率的核心是 “把控育雏环境 + 科学饲喂管理 + 全程防疫护航”,尤其是 1-3 周龄(雏鸡体温调节、免疫功能未完善)是关键窗口期,需重点突破 “温湿度、饮水开食、通风密度、疾病防控” 四大核心环节。以下是可落地的实操方案:
一、育雏前:做好 “无菌 + 预热”,筑牢存活基础
育雏失败多源于 “环境带毒” 或 “温度不适”,提前 7-10 天做好准备:
1. 彻底,杜绝病原
清扫→冲洗→→干燥 四步走:
清除鸡舍内杂物、旧垫料,用高压水枪冲洗地面、墙面(高度 2 米内)、设备(料槽、饮水器),不留死角;
化学:地面 / 墙面喷 3% 烧碱溶液(腐蚀性强,喷后闲置 24 小时),设备用 0.3% 过氧乙酸浸泡 30 分钟后冲洗;
熏蒸:关闭门窗,按每立方米空间用 福尔马林 28ml + 高锰酸钾 14g 混合熏蒸,密封 24 小时(人员撤离);
通风干燥:熏蒸后打开门窗通风 3-5 天,确保鸡舍无刺鼻气味,垫料(稻壳 / 锯末)暴晒 2 天再铺(厚度 5-8cm)。
范围:鸡舍内外、散养场地围栏、运输工具、养殖人员衣物 / 鞋子,避免 “外部带毒入场”。
2. 预热调试,稳定温湿度
进苗前 24-48 小时启动保温设备(保温灯、地暖、煤炉,煤炉需装烟囱防煤气中毒),将育雏舍温度升至 35-37℃(1 日龄适宜温度),并确保:
温度均匀:用多个温度计监测(舍内四角 + 中央),温差不超过 2℃,避免局部 “热点” 或 “冷区”;
湿度达标:1-2 周龄相对湿度 60%-65%(可挂湿毛巾、地面少量洒水,防止雏鸡脱水);
设备正常:检查饮水器不漏水、料槽无破损,通风扇可调节(避免直吹雏鸡)。
3. 苗种把关,选 “健康苗”
只选正规种鸡场的雏鸡,到场后立即筛选:
合格苗:绒毛整洁有光泽、脐部愈合良好(无出血 / 结痂)、腹部柔软不鼓胀、眼神明亮、叫声清脆、站立稳健;
淘汰苗:缩颈垂翅、跛行、脐部发炎、粪便粘肛的雏鸡,避免 “病苗带毒传染”。
二、育雏期(1-6 周龄):精细化管理,降低死亡风险
雏鸡死亡 80% 集中在 1-3 周龄,重点控制 “温、湿、光、水、料、通、密” 七大要素:
1. 温度:“循序渐进降,看鸡调温”(关键)
温度过高 / 过低会导致雏鸡扎堆、应激、发病,按日龄逐步降温,核心是 “看鸡施温”:
日龄 适宜温度(℃) 判断标准(雏鸡行为)
1-3 日龄 35-37 均匀分布、活泼采食,无扎堆尖叫
4-7 日龄 30-33 偶尔靠近热源,不张口喘气
2 周龄 27-30 自由活动,采食饮水正常
3 周龄 24-27 逐渐向舍内边缘活动
4 周龄 21-24 适应常温,无明显应激
5-6 周龄 18-21 完全脱温,可少量室外活动
应急处理:若雏鸡扎堆、尖叫,立即升温;若张口喘气、远离热源,适当降温(每次降 1-2℃,间隔 24 小时)。
2. 饮水:“先饮水,喝好水”(存活关)
雏鸡进舍后,先饮水再开食(避免脱水死亡),关键细节:
水温:35℃左右温水(接近雏鸡体温,减少应激);
水质:前 3 天添加 电解多维 + 0.01% 高锰酸钾溶液(补充能量、缓解运输应激、预防肠道感染),之后换清洁温水;
频次:饮水器每天清洗 2 次(用 0.1% 新洁尔灭),确保不断水,每 50 只雏鸡 1 个饮水器(避免争抢);
观察:若雏鸡喙部干燥、精神萎靡,可能是断水或水质差,立即排查。
3. 开食:“少喂多餐,喂好料”(保证营养)
雏鸡饮水 1-2 小时后开食,避免 “饿料” 或 “霉变料”:
饲料选择:雏鸡专用料(粗蛋白 18%-20%,颗粒直径 1-2mm),拒绝霉变、结块饲料;
投喂方式:前 3 天撒在白色料盘或垫纸上(便于雏鸡识别),每天 6-8 次(少量多餐),3 天后改用料槽(每 30 只 1 个),逐步减少至 4-5 次 / 天;
用量:每次投喂量以 30 分钟内吃完为准,剩余料及时清理(防止霉变),确保每只雏鸡都能吃到料(弱势雏鸡单独补喂)。
4. 通风与密度:“空气清新,不拥挤”(防疾病)
通风:育雏期 “保温优先,适度通风”,避免氨气超标(氨气浓度≤20ppm,无刺鼻气味):
1-2 周龄:中午气温高时开窗通风 10-20 分钟(避免穿堂风直吹);
3 周龄后:每天通风 2-3 次,每次 30 分钟,可开通风扇(调至低档);
密度:拥挤会导致应激、啄癖、疾病传播,按日龄调整:
日龄 密度(只 /㎡)
1-2 周龄 20-30
3-4 周龄 15-20
5-6 周龄 10-15
5. 光照:“循序渐进减,促采食”
1-3 日龄:24 小时光照(强度 20-30 勒克斯,60 瓦灯泡,间距 3 米),帮助雏鸡熟悉环境、采食;
4-7 日龄:18-20 小时光照;
2-6 周龄:每周减少 2 小时,降至 12-14 小时光照(强度 5-10 勒克斯,换 25 瓦灯泡),避免过度光照导致雏鸡早熟、啄癖。
6. 啄癖预防:“断喙 + 环境优化”
土鸡苗易发生啄羽、啄肛,可在 7-10 日龄断喙(上喙剪 1/3,下喙剪 1/4),断喙后饮水中加维生素 K3 防出血;同时:
增加料槽、饮水器数量,避免争抢;
光照强度不宜过高,舍内可挂青饲料(如青菜叶)分散注意力;
及时隔离啄癖鸡,避免扩散。
三、疾病防控:“预防为主,早发现早”
雏鸡抗病力弱,疾病防控是成活率的 “生命线”,重点做好 3 点:
1. 严格按程序接种疫苗(核心)
日龄 疫苗名称 接种方式 目的
1 日龄 马立克氏病疫苗 颈部皮下注射 预防马立克氏病(烈性传染病)
7 日龄 新城疫 + 传支二联苗 滴鼻 / 点眼 预防新城疫、传染性
14 日龄 法氏囊疫苗 饮水 / 滴鼻 预防传染性法氏囊病(损伤免疫器官)
21 日龄 新城疫疫苗(LaSota 株) 饮水 加强新城疫免疫
30 日龄 禽流感疫苗(H5+H7) 颈部皮下注射 预防高致病性禽流感
接种注意:疫苗需冷藏运输,稀释后 2 小时内用完;接种前后 3 天不、不用,饮水中加电解多维缓解应激。
2. 重点防控 4 种常见疾病
疾病名称 症状 预防措施 方案
雏鸡白痢(沙门氏菌) 拉白色糊状粪、粘肛、精神萎靡、死亡率高 育雏舍高温;饮水中加 0.02% 痢特灵(3 天) 氟苯尼考、头孢类,连用 3-5 天
球虫病(寄生虫) 拉血便、消瘦、食欲减退,夏季高发 散养场地轮牧;饲料加氨丙啉(球虫抑制剂) 磺胺氯吡嗪钠、地克珠利,连用 3-5 天,补维生素 K3 止血
呼吸道疾病 打喷嚏、流鼻涕、咳嗽、张口呼吸 保持通风,避免温差过大;定期 泰乐菌素、红霉素,连用 3-5 天,配合电解多维
脐炎(感染) 脐部、出血、结痂,腹部鼓胀 选脐部愈合好的雏鸡;育雏舍干燥温暖 局部用碘伏,肌注青霉素,隔离饲养
3. 日常巡查:“早看精神,晚看粪便”
每天早晚各巡查 1 次,重点观察:
精神状态:是否活泼、有无缩颈垂翅、扎堆不动;
采食饮水:料槽 / 饮水器是否充足,采食是否均匀;
粪便:是否有血便、白便、绿便(异常粪便及时排查);
死亡情况:若单日死亡超过 1%,立即分析原因(温度、疾病、中毒等),病鸡隔离,死鸡深埋 / 焚烧。
四、后期过渡(6-8 周龄):平稳脱温,适应环境
6 周龄后雏鸡体温调节能力完善,逐步脱温转入散养,避免应激死亡:
脱温步骤:6-7 周龄白天开窗通风,让雏鸡室外活动 1-2 小时(选晴天),晚上关闭保温;8 周龄后完全关闭保温设备(低温天气适当保暖);
环境适应:室外活动场地提前,种植牧草(黑麦草、三叶草),避免雏鸡接触积水、潮湿区域(防球虫病);
饲喂过渡:从雏鸡料逐步换为中鸡料(每周换 1/3,3 周换完),避免突然换料导致肠道不适。
五、关键误区规避(新手必看)
只保温不通风:导致氨气超标,诱发呼吸道疾病,记住 “保温≠密封”;
饮水不:雏鸡肠道脆弱,脏水易引发白痢、腹泻,必须保证水质清洁;
饲料投喂过多:剩余料霉变后食用,导致中毒或肠道疾病,“少喂多餐” 更;
忽视弱雏:弱势雏鸡抢不到料水,需单独隔离饲养(温湿度稍高、补喂优质饲料);
滥用:盲目用药会破坏雏鸡肠道菌群,仅在确诊疾病后按说明书用药,出栏前严格执行休药期。
总结
土鸡苗成活率的核心是 “细节管理”:育雏前做好预热,育雏期控制温湿度、保证饮水饲料质量、严格免疫,日常勤巡查早处理,就能将成活率稳定在 95% 以上。新手建议从 500 只规模起步,积累经验后再扩繁,避免因管理不当造成大规模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