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作为一种常见的融资方式,在解决个人或小微企业短期资金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缺乏规范和法律意识薄弱,民间借贷纠纷频发。
一、借贷关系要明确,书面协议不可少
民间借贷中常见的纠纷就是口头约定导致的举证困难。根据《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借贷双方应当签订书面借款合同,明确约定借款金额、利率、期限、还款方式等关键条款。即使金额较小,也建议通过微信、短信等方式留存借贷合意的证据。合同内容要具体明确,避免使用模糊语言。例如,利息应当明确是年利率还是月利率,避免出现“一分利”等容易产生歧义的表述。
二、利率约定要合法,高利贷红线不能碰
我国法律对民间借贷利率有明确限制。根据司法解释,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不得超过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四倍。以2025年6月为例,一年期LPR为3.45%,四倍即13.8%,超过此限度的部分不受法律保护。值得注意的是,出借人不得预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这种行为会导致实际借款金额减少,可能被认定为“砍头息”。此外,复利计算(利滚利)也受到严格限制,除非双方有明确约定且不超过法定上限。
三、资金交付要谨慎,支付凭证需保存
借贷纠纷中,出借人常常因为无法证明实际交付资金而败诉。建议大额借款通过银行转账等方式支付,并备注“借款”字样。现金交付的,应当要求借款人出具收条,明确收到现金的金额、时间等信息。如果是分期交付,每次都应留存相应凭证。在实践中,存在借款人抗辩转账是其他经济往来款项的情况,因此明确的资金用途备注至关重要。
四、担保措施要完善,风险防范多层次
对于大额借贷,建议要求借款人提供担保。担保可以是抵押(如房产)、质押(如车辆)或保证人担保。需要注意的是,不动产抵押必须办理抵押登记才具有法律效力。保证担保要明确是一般保证还是连带责任保证,后者对出借人更有利。担保合同应当单独签订,条款要符合《民法典》相关规定。实践中,很多出借人因担保手续不完善而导致担保无效,终无法追偿。
五、还款过程要规范,债务清理要及时
借款人还款时,出借人应当出具收据或通过书面方式确认。如果是部分还款,应当明确是偿还本金还是利息。建议采用“先息后本”的冲抵顺序,并在凭证中注明。债务全部清偿后,出借人应当及时返还借条或签署债务结清证明,避免后续纠纷。对于逾期债务,要及时催收并保留催收证据,注意三年诉讼时效的限制。催收可以通过书面函件、短信、微信等方式,但要注意用语规范,避免暴力催收。
六、特殊情况要警惕,非法借贷要远离
要特别注意几种高风险借贷情形:一是借款人借款用于违法犯罪活动,这种借贷合同无效;二是职业放贷人问题,未经批准以借贷为业的,可能涉嫌非法经营罪;三是“套路贷”等诈骗行为,通常伴随虚增债务、伪造证据等特征。出借人自身也要注意,不得吸收他人资金转贷牟利,否则可能被认定为职业放贷。
七、纠纷解决要依法,维权途径要理性
一旦发生借贷纠纷,建议先通过协商调解解决。协商不成时,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起诉前要准备好借据、转账凭证、催收记录等全套证据。对于恶意逃债的借款人,可以申请财产保全。执行阶段,可以申请法院将被执行人列入失信名单、限制高消费等。需要注意的是,追讨债务必须通过合法途径,威胁、恐吓等暴力催收可能涉嫌违法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