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中的五彩,一般是指釉上五彩或青花五彩,而釉下五彩是特指清朝末宣统年间创烧的新品种。当时烧制的数量不多,现已属珍贵之物了。
瓷器釉下彩的发展史也是源远流长的,早在三国时期的吴国墓中出土了一件青釉下彩盘口壶,胎上通体用毛笔绘褐黑色纹饰,外罩青黄釉一次烧成。它证明了三国时期已有烧制釉下彩绘的工艺,开创了釉下彩绘之先河,为后世的釉下彩瓷打下基础。到了唐代,在四川的邛崃和湖南的长沙窑中,釉下彩绘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用彩以多色为主,以含有铜、铁、钴、猛等元素的矿物质为着色剂,绘出所需纹样,罩上透明釉一次烧成,呈现出褐红、褐黑、兰、绿、黄、紫等色彩。装饰纹样有人物、动物、植物、花卉、云气山水和图案画等。
另从杨州唐城遗址和浙江龙泉金沙塔基、绍兴翠环塔基中出土的青花瓷片看,证明我国在唐、五代、宋已烧制出釉下青花瓷。
上述种种,只属釉下彩绘瓷,还不属釉下五彩瓷,所谓釉五彩瓷,按古代陶瓷辞典解释为色彩繁多、色泽浓艳、五彩缤纷者。
我国的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是在烧好的白瓷或某些纹饰用青花代替的白瓷上加饰彩绘,再次入窑烧成的。它创烧于明代宣德年间,经成化、万历到清初的康熙朝都很盛行,后被粉彩所代替。
真正的釉下五彩瓷,是清末宣统年间由湖南醴礼窑创烧成功的新式瓷器,它是将多种着色剂绘画在瓷胎上再罩一层透明釉,入窑一次高烧成功。这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又一个新成就。它的问世受到国内外人士的一致欢迎。在1907-1912年间,曾两次参加过世界博览会,均获得一等奖章。
釉下五彩瓷器的特点,是瓷化强度高,釉面玻璃化程度强,保护纹饰不被外界磨损、防止和减少彩料中铅的毒害,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彩绘瓷器。当时官商合一的新华公司也以此为鉴,烧制了一批釉下五彩瓷器。图中的笔筒就是当时的产品,它不仅瓷质亮丽,纹饰也是一幅很精美的山水画,画中群峰逶迤,湖光山色,从林村舍,鱼帆垂钓,景观相映成辉,给人一种尘嚣涤尽,心旷神怡之感。此后釉下五彩技术流传开来,许多窑厂也纷纷烧制。图二是一件“民国三十四年”(1943年)烧制的雄鸡图洗口瓶。一直到解放初期这种瓷品仍在烧制,而且产地并不仅限于湖南澧陵:附图还有一件参考器物就是50年代广东大埔所烧制的日用酒壶。
由于釉下五彩的各种彩料的烧成温度和烧成气氛都各不相同,要烧制成功是极不容易的。在当时烧制的数量就不多,时今若能收藏到清末民初的精品,也属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