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较重要,也是较隆重的仪式。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他礼仪制度已经淡化,但白事仍为重。在整个丧葬仪式中,较高潮的部分就是出殡,那么出殡主要有什么准备呢,这就是出殡五大件幡儿、牌儿、棍儿、盆儿、罐儿。 下面一一说明: 1、幡儿,就是指孝子抗起的灵幡,也称招魂幡,上写莲花朵朵开西方接引来等词,以幡底剪裁分男女,或在幡上男剪圆形、女剪方形,男为乾为天,女为坤为地,取天圆地方之意;打幡讲究父死以左手打着、母死以右手打着。 2、牌儿,即灵牌,棺椁入土前供奉的临时名讳纸牌。 3、棍儿,俗称哭丧棒,据说是为了防止孝子因为过分悲伤昏厥,起到支撑身体的作用。 4、罐儿,又称宝瓶,夏至时放在棺柩的前坐上。这个罐儿的习俗,基本上在出殡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三天后的坟钱瓦罐垒灶,但在一些地区或许还存在。 5、具体说说盆,俗称老盆,也叫吉祥盆、阴阳盆、丧盆子,还有一些地方称孬盆。这个盆是灵前祭祀时烧纸时的瓦盆,在出殡前一夜,由儿子、儿媳、女儿、女婿没人钻一个眼,在第二天出殡时由长子或长孙摔碎(禁摔二回,如果次没摔碎,由抬棺的众人踩碎)。为什么要摔盆呢?据说这个盆子就是逝者再投胎过奈何桥时喝孟婆汤用的器皿,喝了孟婆汤就忘记了前世的一切;而钻眼又打碎,就成了漏盆,寄托了世间的亲人希望逝者记住这一世的愿望,也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和不舍。 出殡这五大件,其实较重要的是幡儿和盆儿,抗幡和摔盆是较讲究的,按照礼仪都应该由长子来打幡和摔盆;无长子,应由长孙来操作;无长子长孙,应由次子操作,以此类推。若无子嗣,逝者老伴也可以抗幡、摔盆;也可以由直系亲属子侄辈操作。在民间一般谁给逝者抗幡、摔盆,谁才能承继逝者遗产。
火葬流程的进化:从繁琐到
早些年的火葬,虽然也是把遗体放进火化炉里烧,但那时候用的燃料是煤和焦炭,效率低得很。要把一具遗体彻底烧成骨灰,少说也得好几个小时。那个时候,火葬场的条件简陋,设备也不够先进,整个流程下来,费时费力,家属也得等上大半天。可随着技术的进步,现代火葬场采用了瓦斯和柴油这些燃料,火化时间缩短到一两个小时,效率大大提高。这种快速的火化方式不仅节省了时间,也降低了成本,让普通家庭也能负担得起。
骨灰是怎么来的?
火化结束后,炉内会留下骨骼残骸和一些金属物品,比如牙套、假肢等。这些骨骼并不是真正的骨灰,而是需要进一步粉碎。工作人员会用专门的工具把骨头敲碎,接着使用磁铁把金属物品分离出来,后再用机器把骨头打成细粉,经过这一系列步骤后,才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骨灰。
其实,拿到骨灰时,它已经经过了非常复杂的处理过程,不是简单的“烧一烧”就能得到的。这个过程,既有科技的力量,也蕴含着对逝者的尊重。
后的告别
火化完成后,骨灰会被装入骨灰盒,供家属处理。骨灰盒有很多种材质,从木质到陶瓷,再到金属,价钱各不相同,家属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骨灰盒上贴有逝者的详细信息,方便后续管理。
家属可以选择将骨灰带回家,或者选择撒入大海、埋入土地,甚至可以做成树葬、钻石葬等。这些不同的方式,都表达了人们对逝者的哀思和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