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酒是中国大曲酱香型酒的鼻祖,它具有色清透明、酱香突出、醇香馥郁、幽雅细腻、入口柔绵、清冽甘爽、酒体醇厚丰满、回味悠长、空杯留香持久的特点,人们把茅台酒独有的香味称为“茅香”,是中国酱香型风格的典型。
绿色,代表生命。绿色,寓意国酒茅台永葆健康和活力。源自优美环境的天然绿色茅台将能限度地顺应潮流、广泛地代表消费者根本利益。
作为国内白酒行业率先通过A级绿色食品认证的为数不多的几种产品之一的贵州茅台酒其优美的环境,堪称具备的垄断优势。因此,用绿色茅台源自天然来加以判断和形容,绝不为过。
茅台酒厂所在地两山连绵对峙,一水蜿蜒中流。河水两岸的斜坡高地与狭长谷底终年不断的赤水河流水,形成了高低温差、高低风力、高低植被各不相同的生态环境,使茅台酒厂上空多种微生物得以合理分布、有效生存与大量繁衍。
新中国成立不久,茅台酒厂和国家有关科技人员对茅台地区的植物种类,微生物群体以及数量进行过专门的研究,有的还制出了标本,遗憾的是文革期间大部分成果遗失。但是这项科研成果足以让茅台酒厂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将原在行政部门的环保职能分离出来,建立170人的环保专业队伍,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并严格实施。
茅台镇洒对岸坡度在25度以上的连绵大山,农民长期耕作,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前些年酒厂出钱让老百姓种树,现已满山翠绿,一派生机。离酒厂10公里左右的仁怀市交通村,县办了两个小水泥厂。尽管没有对茅台酒生产造成直接影响,但为了给茅台创造更优美的酿造环境,仁怀市新班子去年底根据厂里要求,果断予以搬迁。
十多年以前,茅台集团还花大力气将以前分散的燃煤烤酒改造为集中式锅炉供汽烤酒,集中解决烟气处理,经不间断监测,完全达到烟尘排放标准。在绿化方面,亦经长期努力,使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约40%。
厂在绿中,花在厂中,人在景中。有诗人淌徉在美丽如花园般的厂区之中发出如此感慨。
未来的茅台酒,无论内在、外在,都将成为浓缩白酒高科技的一扇窗口,拥有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统一,让人一拿起、一打开,科技的魅力就扑面而来,品味到美的享受。长期以来,茅台集团虽身处传统经济领域,却始终重视科技进步,拥有全国白酒行业的技术中心,以及堪称梦之队的中国白酒界的包括诸多国肖级、省级评酒委员的科研队伍,同样代表着中国白酒产业的先进生产力,许多科研技术的开发应用,都独领风骚,对全行业具有深远的开创性贡献。坚持科技兴企的发展战略不动摇,不惜巨资投入,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有机地融为一体,继承与创新相结合,较早采用微机勾兑技术及先进的气象色谱仪、质谱仪、精密计量灌装机等科研、生产设备,建立了局域网,实现了从总经理办到部门再到车间一体的微机管理体系。引进了当今世界的德国喷码、美国的防伪标识等技术。新的世纪,着眼于更充分地代表白酒行业先进生产力,推出一系列加强科技进步的举措;增加科技投入,建立科技开发激励机制,从销售收入中提取相当可观的资金投入科研工作,并建立科技进步奖和新产品开发奖,重奖科技兴厂的有功之臣;充实科技队伍,充分发挥技术中心和科研所的作用,实现科研工作上等级、上档次、上台阶;发挥企业技术骨干作用,加强新产品开发和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充分发挥茅台优势和延伸效应,让酱香型酒进入寻常百姓家,培养和扩大酱香型酒的消费群体;进一步提高工艺的科技含量及勾兑艺术、勾兑技术等,无论是产品本身,还是包装材料、防伪等,都象当今汽车工业和其它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一样,广泛采用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
贵州茅台酒独产于中国贵州仁怀,是世界三大名酒之一,是大曲酱香型白酒的鼻祖。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35年,汉武帝令唐蒙出使南越,唐蒙在南越国(今茅台镇所在的仁怀县一带)所产的构酱酒。后此酒受到汉武帝的称赞,并留了“唐蒙饮构酱而使夜郎”的传说。据清代《旧遵义府志》所载,道光年间,“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1843年,清代诗人郑珍咏 赞茅台“酒冠黔人国”。1949年前,茅台酒生产凋敝,仅有三家酒坊,即:华性出资开办的“成义酒坊”、称之“华茅”;王性出资建立的“荣和酒房”,称之“王茅”;赖性出资办的“恒兴酒坊”,称“赖茅”。“华茅”就是现在的茅台酒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