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色呈灰黑色,体背和头顶色较暗黑,腹部淡白,体侧各有不规则黑色斑块,头侧各有2行黑色斑纹。奇鳍黑白相间的斑点,偶鳍为灰黄色间有不规则斑点。全身披有中等大小的鳞片,圆鳞,头顶部覆盖有不规则鳞片。侧线平直,在肛门上方有一小曲折,向下移二行鳞片,行于体侧中部,后延至尾部。
乌鳢属于淡水底栖性的鱼类,通常栖息于水草丛生或淤泥底质的水域中,遍布于江河、湖泊、水库、池塘、水田等水域,对水体中的环境因子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尤其对溶氧量、水温以及水质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当水体中缺少氧时,能够借助鳃上腔的辅助呼吸器官,在水面进行呼吸。乌鳢在0~41℃的水温下都可以生存,16~30℃是乌鳢生长发育繁殖的最适温度。当春季水温恢复到8℃以上时,通常会活动于中上层的水体中;夏季时节乌鳢多活动于上层的水体中;当秋季温度低于6℃时,此时乌鳢游动缓慢,常潜伏于水层的深处;冬季水温接近0℃时,则埋在淤泥中越冬。由于乌鳢的跳跃能力很强,所以经常会发生逃逸现象,天气闷热,雨水冲击,涨水等都会造成乌鳢的逃逸。
乌鳢是肉食性的鱼类,生性凶猛,食量较大。捕食对象一般随鱼体的大小而异。子稚幼鱼主要摄食轮虫、挠足类、枝角类及摇蚊幼虫等;幼鱼主要摄食水生昆虫的幼虫、小鱼小虾等;成鱼则以各种小型鱼类和虾类为捕食对象。捕食的鱼类在不同水域有很大的差别,但通常多为该水域的优势种群。例如,黑龙江中的乌鳢主要捕食鲫鱼、鲤鱼、雅罗鱼、鰟鮍、蛇鮈等;长江流域则以刺鳅、沙鳅、泥鳅、鲫鱼、鰟鮍类为主。此外乌鳢还具有自相残杀的习性。乌鳢的食量与水体温度有着紧密的关系,夏季水体温度高时乌鳢的摄食量非常大;当水温在12℃以下时便会停止摄食。
乌鳢怀卵量约为1~3万粒。卵浮性,卵粒油黄色,具有游球,无粘性,卵径约为2.0~2.2mm。刚浮出的仔鱼全长约为4.1mm,全身遍布黑色素细胞,油球使得身体前端显著膨大,类似蝌蚪状,常卧于水面。孵化后38h,全长长至6mm左右,胸鳍、鳃裂和口此时已经出现。孵化后5昼夜,仔鱼全长到达7.4~7.5mm,卵黄囊也几经消失,开始游动摄食。孵化后32昼夜,稚鱼全长达到15.5mm,此时稚鱼的背鳍、胸鳍、臀鳍已具有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