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绣的发展基于蜀地富饶,尤其是所产丝帛质好量大。西汉文学家杨雄《蜀都赋》云:“锦布绣望,芒芒兮无幅”,并描述在成都随处可见“挥肱织锦”、“展帛刺绣”的情景,另有扬雄《绣补》诗,诗中表达了作者对蜀绣技艺的高度赞誉。西汉末,蜀地“女工之业,覆衣天下”(《后汉书》)。据文献记载,东汉蜀国最早的君王蚕丛已经懂得养殖桑蚕。汉末三国时,蜀锦蜀绣就已经驰名天下,作为珍稀而昂贵的丝织品,蜀国经常用它交换北方的战马或其他物资。晋常璩《华阳国志》详载蜀地宝物,便将锦绣与金银珠玉同列。
唐代末期,南诏进攻成都,掠夺的对象除了金银、蜀锦、蜀绣,还大量劫掠蜀锦蜀绣工匠,视之为奇珍异物。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唐代,安靖刺绣作为贡品进入宫廷,成为皇帝奖赏功臣的主要物品。五代十国时期,四川相对安定的局面为蜀绣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大,刺激了蜀绣业的飞速发展。
宋代,蜀绣之名已遍及神州,文献称蜀绣技法“穷工极巧”,蜀绣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绣品在工艺、产销量和精美程度上都独步天下。
采用蜀绣传统122种针法。分绣点和线条的针法、绣平面的针法、掺色和色的针法、车拧针类、覆盖针类、缠绕针类、钉线类、施针类、拴针、补绣类、锦纹针类的针法等十二大类针法。
1. 绣点和线条类:以很细的线迹形成点子,常用于点缀花蕊等纹样的绣法。
2. 绣平面类:以铺针、盖针、参针、晕针等针法来绣平面的绣法。
3. 掺色和色类:是指在一个颜色的绣面里掺入另一个颜色以形成颜色过渡的绣法。
4. 车拧针类:是一种利用“旋”、“转”运针的方法来表达圆、曲线、曲面等弯曲形态的针法。
5. 覆盖针类:用于绣人物脸、手等表现皮肤的晕色的绣法。
6. 缠绕针类:是一种针线相绕、结环成绣的绣法。
7. 钉线类:是指使用较粗的绣线在布面上盘出图案,再另外用细线使用短平针将其垂直固定的绣法。
8. 施针类:是指施加于其他针法之上的针法,是高档装饰画绣中常用的针法。
9. 鳞甲绣法类:是绣鳞、羽类的针法。
10. 拴针类:是用来固结绣线的针法。
11. 补绣类:是把已绣好的绣片缝缀在底布上的一种绣法。
12. 锦纹针类:是指模仿织锦的纹样和纱线肌理来表现花型的一种绣法。
后加工要求
1. 工艺品装裱:
(1)软裱:将绣片用真丝锦绫装裱,图案清晰、质感好、无气泡,不脱壳,不断裂,角度准确,丝缕直,纹样正,通幅整齐。
(2)硬裱:将绣片贴在底板或玻璃上,装裱时要去污、清晰,绣面绷平、整洁、无浆迹、无脏斑。镜框、镜架规格正确,油漆光亮、木质表层无伤痕、斑节。
2. 日用品后加工:将绣片或绣品经缝纫、熨烫等方法进行后加工处理,并符合相关纺织品质量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