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绣基本针法之一。是一种有规律的长短针,分全三针、二二针、二三针三种。全三针是长短不等的三针;二二针是两长两短的针;二三针是两长三短的针。各种针脚都须密接相挨,每排长短不等,但针脚是相接的,交错成水波纹。全三针适用于倾斜运针的绣面,向左倾斜的先由短针到长针;向右倾斜的先由长针到短针。二二针适用于小面积部位。二三针用处较广,凡正面或稍倾斜的绣面部适用此种针法。绣花、鸟、虫、鱼、人物、走兽不仅易于浸色,而更能体现事物的自然和真实感。
蜀绣即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品总称。其产地主要集中于成都、重庆、温江、郫县等地。蜀绣具有悠久的历史,与蜀锦一起被称为"蜀中之宝"。最初,蜀绣主要流行于民间,至清朝中叶以后,逐渐形成行业,尤以成都九龙巷、科甲巷一带的蜀绣为著名。当时各县官府所办的"劝工局"也设刺绣科,可见其制作范围之广。当时的生产品种主要是官服、礼品、日用花衣、边花、嫁奁、彩帐和条屏等。蜀绣以软缎、彩丝为主要原料,其绣刺技法甚为独特,至少有100种以上精巧的针法绣技,如五彩缤纷的衣锦纹满绣、绣画合一的线条绣、精巧细腻的双面绣和晕针、纱针、点针、覆盖针等都是十分独特而精湛的技法。当今绣品中,既有巨幅条屏,也有袖珍小件;既有高精欣赏名品,也有普通日用消费品。比如北京人民大会堂四川厅的巨幅"芙蓉鲤鱼"座屏和蜀绣名品"蜀宫乐女演乐图"挂屏、 双面异色的"水草鲤鱼"座屏、"大小熊猫"座屏,就是蜀绣中的代表作。
绣法灵活,适应力强。一般绣品都采用绸、缎、绢、纱、绉作为面料,并根据绣物的需要,制作程序、配色、用线各不相同。蜀绣常用晕针来表现绣物的质感,体现绣物的光、色、形,把绣 物绣得惟妙惟肖。如鲤鱼的灵动、金丝猴的敏捷、人物的秀美、山川的壮丽、花鸟的多姿、熊猫的憨态等。它还采用“线条绣”,在洁白的软缎面料上运用晕、纱、滚、藏、切等技法,以针代笔,以线作墨,绣出来的花纹线条流畅、色调柔和。不仅增添了笔墨的湿润感,还具有光洁透明的质感
清朝中叶以后,蜀绣逐渐形成行业。道光年间,民间组织的三皇神会成立。这是一个由铺、料、师组成的刺绣业的专门行会。这种正式垂版立行,建立行规,确定专业分工,维持行业内部各方的利益,表明蜀绣已从家庭逐渐进入市场,形成广为社会所需的规模生产。政府为提倡振兴实业,当时各县官府均设"劝工局"以鼓励蜀绣生产。劝工局下设刺绣科,专门管理蜀绣的生产和销售。蜀绣中不少精品被指定为皇室贡品,而且优秀的艺人还被授予“五品同知衔”的称谓,极大地鼓励了蜀绣的生产和制作。随着蜀绣行会的成立,成都的蜀绣店铺、作坊多达数十家,从业绣工也有1000余人。这一时期,刺绣产品开始由专业的设计师进行设计,产品逐渐划分为穿货、戏衣、灯彩三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