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习惯
冬虫夏草均为野生,生长在海拔3000米至5000米的高山草地灌木带上面的雪线附近的草坡上。其形体如老蚕,表面黄棕色,背部有许多皱纹,腹部有足八对;其断面呈白色或略黄,周边深黄色;体长六厘米,直径约三毫米,很像一棵草。每年五月中下旬,当冰山上的冬雪开始融化,气候转暖的时候,草蝙蝠蛾的幼虫破土而出,开始活动,在山上的腐殖质中爬行,待头向上爬至虫体直立时,寄生在虫头顶的菌孢开始生长,菌孢开始长时虫体即死,菌孢把虫体做为养料,生长迅速,虫体一般为四至五厘米,菌孢一天之内即可长至虫体的长度,这时的虫草称为“头草”,质量;第二天菌孢长至虫体的两倍左右,称为“二草”,质量次之;三天以上的菌孢疯长,采之无用。
植物形态
子座单生,稀2~3个,从寄主头部生出,长4~11cm,基部直径1.5~4mm,向上渐狭细,头部膨大成近圆柱状,褐色,长1~4.5cm,直径2.5~6mm。子囊壳近表面生,基部稍陷于子座内,椭圆形至卵形。生于海拔3000~4000m高山草甸土层中。主产四川、云南。6~7月子座出土,子囊孢子未发散时采收,晒干或低温干燥。虫体似蚕,长3~5cm,直径3~8mm;头部红棕色,长有子座;胸腹部深黄色至黄棕色,胸节3,胸足3对,腹节10,腹足5对,中部4对明显;表面有环节20~30个;质脆,断面淡黄色。子座细长圆柱形,稍扭曲,长3~7(11)cm,直径1.5~4mm,表面灰棕色至棕褐色,有细纵皱纹,头部稍膨大;质柔韧,断面类白色,似纤维状。气微腥,味微苦。含粗蛋白、多种氨基酸、D-甘露醇即“虫草酸”、虫草菌素、麦角甾醇、半乳甘露聚糖、尿嘧啶、腺嘌呤等。